大眾傳播理論發展史



  大眾傳播理論發展的背景

年代

時代背景

大眾傳播理論

學者代表

1920—1960

世界大戰

大眾社會形成

宣傳

說服傳播

Lasswell

Hovland

 

1940—1960

美國總統大選

兩級傳播

親身影響

效果有限論

Lazarsfeld

Katz

Klapper

 

1950—1970

聯合國協助開發中國家

創新傳播

傳播與國家發展

Rogers

Schramm

 

1950—1980

媒介組織勢力形成

守門人理論

White

Breed

 

1960—1980

街頭暴力、暗殺反戰示威

電視暴力研究

社會學理論

Feshbach

Bandura

 

 

1970—1990

東西對抗,南北對抗

資訊流通新秩序

媒體帝國主義

Mc B ride

Schiller

 

1970—1990

媒介多元化傳播科技發達

使用與滿足

Blummler

Katz

Palmgreen

 

1970--1990

媒介影響選舉

議題設定

 

知溝理論

 

沉默理論

Mc Combs

 Shaw

Nimmo

Tichenor

Noelle-

Neumann

 

1975--

電視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

涵化理論

媒介依賴理論

Gerbner

Ball-Rokeach

DeFleur

 

1980--

提昇生活素質

行銷傳播

Kotler

AtKin

 

1970--

媒介內容大量複製

與消費全球化

文化研究

 

後現代理論

Hall

Mortley

Fisk

 

1980--

媒介與政經結合所有權集中化

傳播政治經濟學

Golging

Murdock

1990--

大媒介潮網際網路發達

資訊化社會理論

全球化理論

Castells

giddens

 



傳播理論史

一戰後,主要以宣傳(PROPAGANDA)為根基:子彈理論、皮下注射理論、刺激反應理論,認為人們容易受大眾傳播媒介影響,效果強而直接

1940兩級傳播理論發展,由拉斯斐爾提出,是有限效果的經典理論,找出媒介和受眾間的緩衝團體成為重要研究標的。大眾傳播以電視為主,人際傳播以家人為主,意見領袖從媒體獲得資訊後轉手

1950守門人理論,懷特也提及新聞組織對從業人員、媒介內容的控制和影響

1946-71耶魯研究:霍夫蘭提出。傳播和態度變遷的關係,但沒有政治和經濟學者參與。勸服傳播(掌握何種技巧更能幫助資訊傳播?是否加諸恐懼訴求?)

1960-70創新傳布:由羅吉斯提出。討論新觀念、行為,和產品的傳播,並使其接受採用,受意見領袖影響大,在初期有更大效果

1974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立場,認為閱聽人使用大眾傳播媒介是為了滿足心理或社會需求,且是主動使用者,媒介效果有限,並非由媒介來駕馭

1972議題設定理論:麥克魯漢提出,異軍突起,認為大眾媒介強調的議題和閱聽人所重視的議題間呈現正相關,媒介加強報導的事件會讓閱聽人更加重視。介於有限效果說和皮下注射之間,認為媒體只能加強

1974沉默螺旋理論,紐曼:服從意見氣候而不公開表態與大眾相左的意見

1970知溝理論:蒂奇鈉提出。美國政府當時提出通過大眾傳播改善貧困兒童教育,發現貧富小孩差異擴大,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傳播信息越多,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將比差的人以更快、更多更容易獲取信息,知溝像貧富差距一樣擴大;影響BY能力、本身存量、社會資源、主動、傳媒FOR高階人;後來推翻:信息有時擴大縮小,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關鍵在於興趣和動機

1970-80涵化理論(文化指標研究):葛伯納提出,科技革命後大量訊息和商品生產創造新的符號環境,文化指標是一套標示的符號系統,作用在於幫助政策的穩定與指導有效的行為。葛伯納認為電視可以建構(涵化)閱聽人的世界觀,成為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因素,電視的功能為散布、穩定社會行為模式

1980瑞典文化指標研究在涵化理論後由羅森袞提出,結合文化指標研究和社會變遷,強調外來影響對文化、世代、社會結構的交互影響,比較媒介內容和媒介外的社會趨勢資料

1980議題建構理論,分析水門案認為議題設定理論無法說明議題產生的過程,認為若議題與民眾距離遙遠,則需要經過刻意建構(整理、貼標籤)才能引起注意

1980中期,接收分析:簡生和羅森滾提出,認為閱聽人有能力從文本解讀意義的主體,並強調文本的意義來自與閱聽人互動的結果,重視BOTH製碼和解碼

1980媒介霸權論:葛蘭姆西提出,階級如何透過政治和意識形態結合的力量來統治另一階級,國家是最重要的施壓力量,透過精巧的滲透,將意識形態注入他人日常生活和思想




留言